我只想谈恋爱但是不想发生性关系是什么心理
我只想谈恋爱但是不想发生性关系是什么心理
- 匿名用户 关注
我只想谈恋爱但是不想发生性关系是什么心理
只想谈恋爱但是不想发生性关系,并非是抵触发生性关系,也许只是这份恋爱没有保障,让自己不敢轻易把自己交出去。
我,30出头,大龄女一枚,20岁的时候谈过一段恋爱。
谈了不到两年分手,后来分分合合直到2013年他开始新的感情才彻底断了。
我一直没有再开始新的感情,怕了。
倒也没什么,习惯了一个人生活,有家人,有朋友,努力工作,生活倒也充实。
其实,我也是想开始新的感情的,今年遇到了两个人。
第一个人,今年疫情期间,某婚恋网,认识的南方男生,偶尔会聊聊,感觉比较能聊到一起。
我无意间知道他上了失信名单(老赖),具体原因我没问,纯粹只是觉得不影响彼此生活,就聊着解闷儿吧。
上周他出差,离我所在的城市很近,我问他要不要过来玩,他就说过来看我。
我就想着给他订酒店,计划着他来后的安排,结果他听到我让他住酒店就不想来了。
我问他是想来看我,还是来睡我的?
他说都有,认为两个人只有发生了关系才能往下发展。
我不认同,结果是拉黑了彼此。
第二个人,2017年认识的男生,看着还算正经人.
当时聊了一个月,后来就不怎么理我了。我就把他微信删了,没有联系了。
疫情期间我上QQ,他在线,就聊了两句,他又加我微信,就加上了。
这半年我工作挺烦心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想约他出来一起吃饭。
也不是特别熟,就是我一个人,想找个人一起吃饭聊聊天而已。
约两次,他都说有事。
我一直不明白,他加我微信干嘛,不主动发信息,约他也不出来。
我问他,他说想跟我发生亲密的运动。
我觉得朋友不该这样,感觉他是个渣男,拉黑了。
他留言说“以为大家都是成年人,没想到我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拜拜”。
我在想,成年人的世界……该是什么样子的?开场白就是性?作爱?
我不是一个古板保守的人,认为两个人在一起性是水到渠成的事,但不是检验在一起合适不合适的方式。
朋友说,我活得好像不需要男人了。
虽然觉得自己没那么好运气还能遇到一份真挚的感情,但我依然渴望有个人陪伴,谈一场健康的恋爱,像大多数恋人一样,但不是那种上来就先睡,然后再开始谈恋爱那种。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个“无性恋”名词,所谓无性恋者,就是面对他人,不受性吸引的人。
无性恋者也有爱情,而且爱情的触发和维持都不用依靠性。
研究人员发现,每1000个人里面,大约有4到33个人是无性恋者。
但很多人都是隐形的,或者说连自己都不确定。
为什么我会是无性恋者呢?
关于这一点,我也没有答案,可能是因为体内没有接受恋爱信号的天线吧。
亲情和友情我都明白,但恋爱中的感情我却不是太懂。
回想起来,从青春期开始,我就没有体会到性欲的感觉,那种蠢蠢欲动的兴奋感,也没有体验过。
倒是经常从朋友那里听说,但是就我自己来说,并不懂情窦初开的兴奋。
被亲吻时的感觉吗?
我确实也有被亲过,但没有特别的感觉,即使被亲,也不会联想到性或者有更进一步的想法。
就感觉只是嘴唇与嘴唇粘膜组织的接触而已。
不过因为好奇非无性恋的恋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倒是专门问过朋友。
歌里面唱的“想见你,想见你......"想见对方想到浑身颤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朋友认真想了想,对我说,比如你的话,不是很喜欢甜甜圈吗?
你把恋爱对象换成甜甜圈去思考的话,就是想吃得不得了的那种感觉。
通过这种转换,我才大致理解了那种感情。
了解到自己可能是个无性恋者的过程,其实才是最难的。
记得之前看过一部美剧叫《性教育》,里面有个女孩就是一名无性恋者。
有一天,女孩找到咨询师,倾诉自己的疑惑。
她说:我完全不想跟人上床,永远都不想,跟任何人都不想,我觉得自己或许是支离破碎的。
咨询师问她:你想到跟人上床时是什么感受?
女孩回答:我什么感受都没有,就像我被一顿丰盛的大餐包围着,全是我想吃的东西,但是,我并不饿。
咨询师于是说:你知道无性恋是什么吗?
就是什么性别都对你没有性吸引力,性,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没有吸引力。
女孩说:但我依然想谈恋爱。
咨询师最后说:有些无性恋人士依然想要浪漫的恋情,但他们不想要性,另一些人则什么都不想要。
不过,重要的是,性并不能让我们完整,所以,你怎么会支离破碎呢?
当时看到这里,我就觉得醍醐灌顶。
要知道,每一个无性恋者在确认自己性取向的过程中,都经历过自我怀疑、困惑和不安。
就像所有人都默认彩虹有七种颜色,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只能看见六种颜色。
对于无性恋来说,这种默认设置是不合理的。
在意识到自己是无性恋之后,我也一度陷入过焦虑。
这种事如果没有确认的话,心里总觉得不舒畅,但搞清楚之后,又会陷入另一种困境。
我其实是在逃避吧,总觉得知道真相很可怕,可能我内心并不想知道。
以前我也和和别人说过,然后对方反问我:那你不就和机器人一样吗?
我不知怎么回答,和机器人一样,自己真的是很奇怪的人类啊。
“像是缺少了作为人类所需的某种关键。”
如果非要表达的话,就是这种感觉。
我想,这种缺失感大概也是剧里所说的支离破碎的来源吧。
在很多人看来,无性恋者是既无性也无爱的。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有爱的感觉,和完全没有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无性并不代表无爱,对我来说,恋爱对象的定义,是非常信任的,在一起觉得安心的人。
恋人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交流与陪伴。
从精神层面来说的话,更像是拍档的感觉。
其实,之前我也有过女朋友,和她交往前并没有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正常”谈恋爱。
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对方有了更亲密的需求。
那时候我心里才意识到,果然我还是不行,然后对方就不太开心,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明明是自己珍惜的人,却无法做到。
就有种,“诶,我怎么了”的感觉。
但又没办法治疗,勉强忍耐的话,自己也会觉得不好受。
也有不止一个人问过我:把性除去的话,还剩些什么呢?这不就和友情一个性质吗?
被这么追问多了,我也会质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
为什么我会和别人不一样?
我是有心理有问题需要治疗吗?
......
好在后来慢慢建立对自己更深层的认知,很多疑惑才慢慢解开。
不过最棘手的还是和父母坦白,与其说是告诉他们,更准确地说,是希望他们接受。
好在和妈妈认真聊过之后,她并没有想象中的反应剧烈。
妈妈问我:“是你自己无法喜欢上别人吗?”
我告诉她:“也不是喜欢不上,就是没有办法升华成爱情。”
但事实上,我想说的是,无法升华成大多数人概念里的那种爱情。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解释的越多反而越讲不清吧。
妈妈说她可以理解我,她说期望有一天我会遇见一个人,然后产生变化。
“说不定哪天你会遇到喜欢的女生,如果有那样的缘分的话,我也会很开心。”妈妈说。
会有那样的变化吗?
我知道可能并不会有,但我也愿意像妈妈说的,尝试带着期待面对未来。
而与此同时,我更希望有一个自由、能表现真我的空间。
关于这一点,我也不会再感到不安。
而是在和周围人保持关联性的同时,自己也努力给自己创造出一个那样的空间。
我想这样生活着。
日本一部纪录片《恋爱圈外》。
22岁的中村健是一名无性恋者,在和记者的对话中,他分享了自己确认自己性取向过程的心路历程。
幸运的是,他后来遇到了很合得来的女孩子,而对方坦然接受了他的无性恋。
他们一起约会,共同租房,互相陪伴。
在女孩面前,中村可以自由地展露自己,不用有顾忌。
看完纪录片,我了解了关于无性恋者的内心,也为中村感到欣慰。
如果你是一名无性恋者,不妨试着与自己和解,不要因为自己和别人不同而焦虑。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也希望大家试着多一些理解。
这个世界本就是多元的,即使切身体会无性恋的心境,但至少可以尊重。
你要么是被伤害过对没有把握的恋情不敢轻易的发生性,或者你原本就是一个无性恋者。
我的一个朋友,她在大学时第一次谈恋爱,但是,从接吻那一步开始,她跟男友就割裂了,男友很陶醉,但她很恶心。
在男友的主动下,后来又尝试了几次,但她实在是接受不了。
分手的时候,她的感觉是解脱,轻松,爽。
如果说初恋可能是不够爱,那她第二段恋情是真的很喜欢了,都准备结婚了。
但即使很喜欢,面对这个人的时候,她也只把性当成一种任务、义务。
她无法理解文艺作品中描写的性的美好,对她来说,性就是忍耐。
她假装高潮,她求他快点结束,她会走神,好像灵魂游离在肉体之外观察他们。
她无法享受,无法投入。
后来,她对象出轨了。
她想,可能对方两人的性生活更和谐吧。
她开始怀疑自己是性冷淡,开始上网查各种资料。
这时候,她才接触到「无性恋」这个概念。
越是深入了解,她越觉得契合,但随着对自己的认知更深入,一起来的还有焦虑、不安、恐惧、自卑、抑郁……
这个过程,艰难的是自我与社会期望的碰撞,接纳这样与众不同的自己,需要旁人难以想象的勇气。
她花了漫长的时间去认识自己,之后又花了漫长的时间才接纳了这样的自己。
小众性向者的路,总是比普通人要难,很多。
不止国内,即使自诩开放的外国,也是。
美剧《爱爱自修室》中,就有一位无性恋者,因为自己的「异常」而痛苦,怀疑自己。
她感觉自己是「支离破碎」的。
其实无性恋是正常的,我们不会因为性而完整,也不会因为没有性而破碎。
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不是有病,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是正常的,对无性恋者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步。
就像对抑郁症来说,认识到自己只是病了很重要一样。
一个无性恋者和有正常性需求的人恋爱,双方都隐忍不发的话,对大家都是折磨,事实上,对后者,对有正常性需求的人而言,也不公平。
唯一的解决方法,是坦诚沟通。
坦诚地告诉对方自己是无性恋者,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无性恋者最好的恋爱对象,是能给恋爱的浪漫体验而又不需要性生活的人,但找到这样一个人并不容易。
向帮助了您的网友说句感谢的话吧! |
本站所问答内容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内容有效性负责。如有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