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可能会这样想「脚」不就只是一块肥肥厚厚的东西支撑着身体吗?足踝外科名医朱家宏表示,其实不然,在这一块肥肥厚厚的脚掌中,包含了26块骨头、56个关节与118根肌腱,而且在顶多十平方公分大小的足踝关节面上,必须承受走路时2倍,跑步时6倍的身体重量,其在工学的精密度上,是人体其他器官难以匹敌的。
一般人可能会这样想「脚」不就只是一块肥肥厚厚的东西支撑着身体吗?足踝外科名医朱家宏表示,其实不然,在这一块肥肥厚厚的脚掌中,包含了26块骨头、56个关节与118根肌腱,而且在顶多十平方公分大小的足踝关节面上,必须承受走路时2倍,跑步时6倍的身体重量,其在工学的精密度上,是人体其他器官难以匹敌的。
即使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机器人仍无法完全模仿人类的双足,顶多只能在平地上行走,如果碰到崎岖不平的路面,还是只能依靠轮子,因为足骨是由26块骨头以极细密的方式排列,特别是第一跖骨和第二跖骨与附骨的关节让人类脚掌更形稳定,才能够进行吸收震动、自我调适与修补等许多精密的动作,否则就跟踩高跷或卡通中的无敌铁金刚一样,只是一整块金属,怎么能在崎岖的路面行走?
更何况,当我们每跨出一步、踩在地上时,「脚」就会做纪录,随时调整、改变其模式,以因应走路、跑步或下次需要用到脚时的准备状态。如果有某一区域受损,脚的步态自然会调整,避开受损区,等待其恢复,因此某些原住民的赤脚跑者,可以连续奔波数日追捕猎物,脚却不会受伤,即是此理。
愈深入我们愈会发现:「脚」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器官,具有高度的人体工学智慧,脚掌可以感应地面做出调整,现代人却只走在人工铺平的路面上,这不就跟机器人没两样了吗?人类的祖先─猴子或人猿,他们脚的灵活度可是不下于手,猴子在树上生活,脚掌必须可以跟手掌一样牢牢地抓住树枝跟树干。所以脚最原始的设计就是能抓取东西,是一个具有高度灵巧度和活动度的器官。此外,就算是非树上活动的灵长类如原始人或大猩猩,也必须利用强韧而有抓力的足部,才能在崎岖不平的大地上推进。
当脚骨折受伤时,以往骨科的旧观念往往是将受伤的脚打上石膏后,就叮嘱不要动、要休息、避免活动,几个月后,脚的外观好了,治疗也就跟着结束。但功能是否能恢复呢?许多病人因为骨折或变形接受复位固定或重建手术,有几周到几个月不能踏地,等到要踩地时,往往会有异常的疼痛及肿胀感,患者问我多久才会恢复?朱家宏医师表示,「唯有多走路才会恢复,脚是活的,不是机器换了零件就会好。」
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医疗上希望达到更积极的使命与意义,不再只着重于外观上的复原,同时希望照顾到功能性的复健,所以在创伤骨科的新观念带动下,一旦骨折,除了进行良好的固定复位之外,还必须让脚及早活动,以避免功能弱化。因为「脚」是神经、肌肉反馈非常频繁的地方,必须时时刺激才不会让它的功能退化或变得迟钝,所以要拥有一双健康的脚,就必须多活动。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要常常训练脚掌与脚趾头,每天至少花5分钟让脚踏在土地或地板上动一动,以维持脚的机能健康。因为脚趾头连结着许多肌腱,如果缺乏使用,很可能造成一些后天的毛病,如开张足、后天性扁平足等。动动你的脚ㄚ子,试试看:
◆第一步:将你的脚趾头往下卷曲。
◆第二步:张开你所有的脚趾头。
◆第三步:放松脚趾头。
如果你没办法轻易做到以上这些动作,可能因为长期疏于照护,已经有脚部内外肌肉不平衡的问题了!没关系,从现在开始也不迟,每天花五分钟让脚趾做做健康操,善用「它」原始精致的功能设计,岂不太过浪费,也产生了废用造成的文明病。此外,由于现代都市人长期穿鞋走在平坦坚硬的地面上,脚掌内部,连带脚趾的肌肉韧带、肌腱都没得到适当的锻鍊,再加上肥胖等因素,现代文明的脚病,例如拇趾外翻、先天性扁平足、爪状趾、足跟痛、跟腱炎等等,就更常见了。
向帮助了您的网友说句感谢的话吧! |
本站所问答内容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内容有效性负责。如有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