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打飞机”对身体健康是无害的,甚至有益身心健康。但不建议频率过于频繁,影响生活。
可能有人问,适度是个什么度,一周几次?
“打飞机”所谓的“度”,由于人的年龄、精力、身体素质都不太一样,因此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度”。这个“度”全凭自己的感觉。二十岁的男青年也许一夜几次都不觉得累,但是让一个60,70岁的老头肯定就不行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度”,就跟我们上学的适合跑长跑,有的人跑完累的气喘吁吁,有的人跑完跟没事人一样。
至于每周可以打几次飞机,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数字。人在性活动所表现出的差异有时让我们难以想像,这个频度只有自己能够把握。
小狼的观点是:打飞机可以,但不要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精神状态。没有任何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就可以。
那么,打飞机是否存在危害呢?如果你无法自控、掌握不好“度”,过于频繁自摸,产生心理负担,那么也存在危害,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影响。
1、对心理的不良影响
一些人在打飞机后会产生后悔自责, 罪恶感等不良心理,从而变得更加内向、自卑,影响了生活、社交。这种情况往往是对“自摸”有不正确的认知,需要患者自我调节心理,正视并接受“自摸”这件事
2、对个人精神状态的影响
一些人在频繁自摸后会有头昏胀、精神不振的感觉,影响学习、工作效率
如果你还是觉得打飞机是一件让人羞愧的事,不妨看看下面的内容,看看“自摸”是怎么被污名化的。
旧时观点:
在维多利亚时代,医学上谴责自摸符合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保守及反对性开放成为主流社会价值观。
当时有建议特别定制男孩的裤子,使生殖器无法通过口袋触碰;用防止自摸的长凳让孩子坐的时候双腿能打开,阻止学生跷脚或并拢双腿;女孩被禁止骑木马踏自行车,因为这些活动所产生的感觉被认为与自摸太相似了。男孩和年轻男子仍“沉溺”于这种习惯则会被指“弱智”。
人们于是设计了许多治疗方法,其中包括清淡少肉的饮食,这种方法被约翰·哈维·家乐(玉米片的发明者,他更标榜玉米片是“健康、马上吃,并防止自摸的早餐”)和史维史特‧葛汉(全麦饼干的发明人)推广。
让·埃斯基罗尔在他的《论疯狂》中写到自摸是“所有国家公认的疯狂成因。”
那时的医学文献介绍了各种治疗自摸的方法,如电击治疗、阴部扣锁、束缚设备(如贞操带、拘束衣、应用金属的小弟弟夹具)、灼烧儿童的尿道或最后的手段——生殖器外科切除手术。
新生儿包皮环切在当时美国和英国被广泛实行,因为其认为对自摸至少起了部分预防作用。在往后的数十年里,更严厉的防止自摸手段越来越多用了心理上的技巧,如警告人们自摸会导致失明、手心长毛、发育不良。当中有些误解即使到了今天仍然存在。有研究者表示:“这是宗教和医学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在这些手段面前,恐怕杨永信都自愧不如。
对自摸的污名化:
尽管许多医疗专业人员和科学家发现大量证据表明自摸是健康无害的,但关于自摸的污名化至今仍然存在。
2013年11月,14岁的马修·伯德特被同学拍摄到其自摸并受到欺凌后,自杀身亡。
宗教的影响:
各种宗教团体对自摸的看法分岐很大,从完全不容许(如罗马天主教,认为是涉及避孕及非自然性行为)至鼓励自摸(如坦陀罗)的也有。虽然至今还有需要人认为自摸有害身体,但是各个国家也在努力的推行性教育,告诉人们自摸并不是有害身体健康的行为。
在英国,2009年由谢菲尔德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发出的性教育小册子的标语是“一日一高潮,医生远离我”。
小狼希望各位男同胞正确认识手淫。既不要不要因此产生自卑、自责心理,也不要沉湎其中。